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山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3:44:55  浏览:84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2011年7月28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路交通管理,维护水路交通秩序,保障水路运输安全,促进水路交通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水路交通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
第四条 省、设区的市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路交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水路交通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路交通工作,其所属的航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港口、渡口、航道、水路运输管理工作;海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船舶、浮动设施的检验与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路交通管理相关工作。

第二章 水路运输

第六条 水路运输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活动。
第七条 单船载客十二人以下的客船运输经营,应当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
(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持有船员适任证书,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全日制劳动合同;
(三)总运力达到二十四客位以上;
(四)办理旅客意外伤害强制险等国家规定的险种;
(五)有船舶停靠、乘客上下船所必需的安全设施;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单船载客超过十二人的客船运输经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条 申请单船载客十二人以下水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向设区的市航运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其复印件;
(四)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
(五)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身份证、船员适任证书、劳动合同;
(六)组织机构设置、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
(七)旅客意外伤害强制险证明文件;
(八)船舶停靠、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安全设施的证明文件。
设区的市航运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作出许可决定并且颁发水路运输许可证、船舶营业运输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九条 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按照经营资质条件开展经营活动,并保持经营资质条件。
船舶营运时,应当随船携带船舶营业运输证。
第十条 水路运输经营者要求停业或者歇业的,应当向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章 船舶、浮动设施与船员

第十一条 船舶、浮动设施所有人应当持所有权的证明文件和技术资料,到设区的市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登记,但长度小于五米的非机动船除外。
船舶、浮动设施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其所有人应当持登记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变更证明文件,到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船舶、浮动设施灭失、失踪的,其所有人应当到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依法登记或者即将登记的船舶、浮动设施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检验。
第十三条 长度小于五米的机动船和电瓶船申请检验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检验申请书;
(二)船舶出厂合格证或者质量证明书。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向申请人颁发船舶检验证书;经检验不合格的,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长度小于五米的非机动船舶、水上摩托艇所有人应当持购船发票和合格证到经营地县(市、区)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备案船舶发生转籍、注销、租赁和抵押的应当到备案机关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五条 水上摩托艇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划定的专门水域进行活动。
第十六条 船员、水上摩托艇驾驶人员应当经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依法取得有效证书,方可驾驶签注范围内的船舶或者水上摩托艇。
禁止未取得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船员上岗。

第四章 港口、渡口与航道

第十七条 港口、航道及其设施的建设应当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用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公益性渡口和经营性渡口的设置、撤销,分别由渡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渡口经营者向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渡口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置、撤销渡口。
第十九条 公益性渡口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由渡口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经营性渡口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由经营者负责。
渡口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在渡口设置明显标志并保持标志完好。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移动、损毁渡口安全设施及其标志。
第二十条 禁止在港口、渡口、航道水域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养殖、种植;
(二)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
(三)倾倒泥土、砂石、废弃物;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一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通航水域内挖砂、取石、堆存材料、设置永久性固定设施。
第二十二条 航运管理机构应当加强航道及其设施的监测、养护,保障航道的安全、畅通。
航运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勘测、疏浚、抛泥、吹填、清障以及维修航道和设置航标等施工作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阻挠、干涉或者索取费用。

第五章 应急与安全

第二十三条 省、设区的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上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制定水上应急救援预案,保障应急救援经费。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上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重点水域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上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相应的装备、器材,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
重点水域的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五条 水上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二)预防与预警机制;
(三)应急救援响应;
(四)后期处置;
(五)应急救援保障。
水上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农村生产、生活使用船舶及渡口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接受县级以上海事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船舶所有人应当分别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在河流、湖泊、水库等通航水域从事水上旅游、经营性漂流、水上体育运动以及群众性活动,其组织者、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落实安全责任。
第二十八条 船舶和浮动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对其水路运输或者其他经营活动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保证必需的安全投入,配备必要的安全救护、救生设备,并对其所属的管理人员、船员、水手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船舶航行:
(一)超载运输旅客或者超载、超限运输货物的;
(二)跨航线作业的;
(三)遇洪水、冰雪或者大风、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不适航的;
(四)乘客与大牲畜、危险货物混载以及装载不当影响安全的;
(五)酒后驾船的;
(六)船舶的救生设备不齐全的;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 船舶、浮动设施遇险时,船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自救,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海事管理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预案响应级别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对救助工作进行领导和协调。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实施救援。
遇险现场和附近的船舶、船员,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海事管理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
第三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未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肇事船舶不得驶离指定的停泊地点。
水上交通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用于海事、航运监督管理的执法车辆、船舶应当使用统一的标志、标识,配备示警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活动的,由航运管理机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三万元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船舶、浮动设施未经登记、检验航行或者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航行或者作业,限期登记、检验;拒不停止航行或者作业的,暂扣船舶、浮动设施;情节严重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船员未取得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上岗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其立即离岗,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对聘用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移动、损毁渡口安全设施或者标志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在通航水域内挖砂、取石、堆存材料、设置永久性固定设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不履行船舶及渡口管理职责,造成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肇事船舶驶离指定停泊地点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暂扣船舶及其相关器具,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海事、航运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颁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颁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物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我们修订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是中央财政为加强文物保护而设立的专项补助经费。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规定,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地方政府单独解决确有困难且符合本办法第七条所列补助范围的项目,可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补助,共同解决。
第四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不得抵充行政、事业经费。
第五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文物部门)使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接受国家文物局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
第七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补助范围如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保护、安全消防;
二、国家重点博物馆和国家重点文物库房维修、安全消防;
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的发掘及资料整理;
四、国家征集和收购三级以上(含三级)珍贵文物;
五、经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一级风险单位的安全、消防;
六、出土重要文物和馆藏二级品以上(含二级品)文物的技术保护;
七、经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补助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开支内容包括:
一、维修、保护及安全、消防费:主要包括材料费、设备购置费、调研勘测设计费、人工费、管理费、维修资料出版费等。
二、考古发掘及资料整理费:主要包括人工费、设备购置费、占地补偿费、标本测试费、文物修复费、安全保卫费、资料(包括整理出版)费等。
三、文物技术保护费:主要包括前期试验费、材料费、设备购置费、人工费、聘请专家费等。
四、用于经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其他开支项目。

第三章 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九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
第十条 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为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单位。省级文物部门所属单位以及地、市、县文物部门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时,均须逐级上报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经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向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提出申请。凡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
报的申请均不受理。
第十一条 在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前,省级文物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本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博物馆和重点文物库房抢救、维修、保护、安全消防工程实施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二、制定一级风险单位安全消防工程实施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三、提出本地区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的考古项目申请,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四、制定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文物技术保护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凡跨年度且申请补助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体、单项维修保护工程,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重大维修项目立项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方案及预算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的预算和工程进度情况,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请表》(格式附后)的要求,提出年度申请补助的全部项目和补助金额意见,并附配套经费落实情况证明,申请文物征集补助的还应附征集文物清单,报送国
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审批。
第十三条 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必须及时进行文物抢险维修,抢救性考古发掘和珍贵文物征集等特殊情况时,可由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提出专项补助申请。
第十四条 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根据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及预算审批结果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对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共同确定补助经费数额,联署具文通知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四章 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按进度拨款,年终核销支出,项目完成后结报”的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负责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使用的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拨款通知后,必须及时将经费拨付同级文物部门。省级文物部门根据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次拨付用款单位,并将补助通知抄送用款单位所在地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 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项目,在一至二年内仍未动工的,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将对该项目予以注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它补助项目,或由财政部收回。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级文物部门应暂缓拨款或不予拨款。
一、没有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施工;
二、被查明为虚报补助项目;
三、重大施工项目组织领导工作未能落实;
四、地方应拨的经费没有到位;
五、施工单位和主要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六、其它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应暂缓拨款的项目。
第二十条 当年未完工项目,年终经费如有结余的,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应如数上交省级文物部门,用于下年度本地区文物维修保护项目。
第二十一条 如遇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已批准的计划项目或项目内容,须由省级文物部门提出报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能调整或变动。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的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不得突破。如遇特殊情况调整项目和项目内容,确需追加预算时,须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省级文物部门应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年度财务决算,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财务收支表》(格式附后)分别报送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完成后,由用款单位编制财务决算和工程总结报告,经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
第二十五条 维修工程竣工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财务人员等进行验收,或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验收,并写出正式验收报告。大型维修工程应根据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验收。
第二十六条 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必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所购固定资产应登记入帐,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大型设备或成批(套)施工设备以及项目完成后结余的主要维修材料,由省级文物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并有权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必要时国家文物局可在全国范围内调剂。
第二十八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将分别给予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的补助项目、收回补助经费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一、虚报补助经费预算;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或设计方案;
三、挪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
四、擅自动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固定资产;
五、擅自处理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成批施工材料;
六、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七、不按期报送有关报表和决算;
八、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对于上述行为中,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颁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93)财文字第736号)同时废止。
附:
表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二:考古发掘经费申请表
表三:重点博物馆、文物库房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四:安全消防设施经费申请表
表五:文物征集经费申请表
表六:重要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品文物技术保护经费申请表
表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收支情况表

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一
-----------------------------------------
|级别|所| | |批准|工程| 预
| | | | | | |-----------
|或 |在|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编码|地| | |预算| |预 算 |合|材料|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地方|中央|计|费 |
|--|-|--------|--------|--|--|--|--|-|--|
|1 |2| 3 | 4 |5 |6 |7 |8 |9|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人工|勘 测|管理|出版|设 备|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费 |设计费|费 |费 |购置费|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1|12 |13|14|15 |16|17 |18|19| 20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预算地方栏(7)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设备购置费”仅限于自营工程的设备购置;
5、项目实施进度按:基础工程、大木工程、主体完成、装修工程、油饰彩画工程等填列;
6、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7、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考 古 发 掘 经 费 申 请 表
表二
--------------------------------------------
|级别|所| | |审批|考古|面| 预
| | | | | | | |------------
|或 |在|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发掘|发掘| |经费来源 | 支
| | | | | | | | |------
|编码|地| | |证照|起始| |预 算 |合 |人工|
|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积|地方|中央|计 |费 |
|--|-|--------|--------|--|--|-|--|--|--|--|
|1 |2| 3 | 4 |5 |6 |7|8 |9 |10|11|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平方米;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设备|占地|测试及|安保|资料|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费 |费 |修复费|费 |费 |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2|13|14 |15|16|17|18 |19|20| 21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预算地方栏(8)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项目实施进度按:调查勘探、发掘、资料整理、报告出版填列;
5、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6、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重点博物馆、文物库房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三
-----------------------------------------
|级别|所| | |批准|工程| | 预
| | | | | | |维修|------
|或 |在|博物馆、文物库房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
|编码|地| | |预算| | |预 算 |
| | | | | | |面积|-----|
| | | | |文号|年度| |地方|中央|
|--|-|----------|--------|--|--|--|--|--|
|1 |2| 3 | 4 |5 |6 |7 |8 |9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平方米;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合 |材料|人工|设计|设 备|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计 |费 |费 |费 |购置费|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0|11|12|13|14 |15|16 |17|18| 19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给定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博物馆所在的地区。如:“山西省博物馆”填“太原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8)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设备购置费”仅限于自营工程的设备购置;
5、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6、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安全消防设施经费申请表
表四
-------------------------------------
|级别|所| | |审批|工程| 预
| | | | | | |-----------
|或 |在|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编码|地| | |预算| |预 算 |合|材料|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地方|中央|计|费 |
|--|-|----|--------|--|--|--|--|-|--|
|1 |2| 3 | 4 |5 |6 |7 |8 |9|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人工|设计|管理|安防|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费 |费 |费 |设备|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1|12|13|14|15|16 |17|18| 19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7)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属一级风险单位的,在备注中说明;
5、“设备购置费”指报警主机,前端器材,视频器材;消防供水设备等费用;
6、项目实施进度按: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填列;
7、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8、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文 物 征 集 经 费 申 请 表
表五 单位:件:万元
----------------------------------------
| | 计 划 征 集 情 况 | | |
| |---------------------|本 年| |
| | 经 费 | 征集件数和初鉴情况 | | |
|征集文物单位名称|-----|---------------|申 请|备 注|
| |合|其中:|合| | | |其| | |
| | | | |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 |补 助| |
| |计|地方 |计| | | |它| | |
|--------|-|---|-|---|---|---|-|---|---|
| 1 |2| 3 |4| 5 | 6 | 7 |8| 9 | 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2、本表须附拟征集文物清单;
3、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重要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文物技术保护经费申请表
表六
-------------------------------------------
|级别| | | | | | |批准| 预
| | | | | | | | |------------
|或 |保护单位或博物馆名称|文物名称|等|时|质|件|方案|经费来源 | 支
| | | | | | | | | |------
|编码| | |级|代|地|数|预算|预 算 |合 |前期
| | | | | | | | |-----| |
| | | | | | | |文号|地方|中央|计 |试验费
|--|----------|----|-|-|-|-|--|--|--|--|---
|1 | 2 | 3 |4|5|6|7|8 |9 |10|11|12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件;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材料|人工| |专家|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设计费| | | | | | | |
|费 |费 | |费 |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3|14|15 |16|17|18 |19|20| 21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给定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博物馆所在的地区,如:“山西省博物馆”填“太原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9)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5、表中“设计费”指技术保护方案的制定及论证费;
6、技术保护方案或做法说明的报送方法与古建及博物馆维修方案报送方法同;
7、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收支情况表
表七
---------------------------------------
|级别|所| | 拨 款 情 况 | 国 家 专
| | | |---------------|------------
|或 |在|单位名称| 累计拨款 |其中:本年拨款| 累 计
| | | |-------|-------|------------
|编码|地| |地 方|中 央|地 方|中 央|合 计|材料费|人工费|
|--|-|----|---|---|---|---|---|---|---|
|1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项 补 助 经 费 支 出 | | |
------------------------| | |
支 出(含 本 年) |本年实|结余|项目进展情况|备 注|
-----------------| | | | |
管理费|测试设计|安防设备|其他费|际支出|资金| | |
---|----|----|---|---|--|------|---|
11| 12 | 13 | 14| 15|16| 17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下达经费时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维修项目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支出栏中无法反映的大项开支,在备注栏注明;
4、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填报;
5、本表报国家文物局2份,财政部1份。



1998年2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2001修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九届第54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1年6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1年6月30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

(2001年6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1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四号公布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了提高检察官的素质,加强对检察官的管理,保障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保障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司法公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第八条第三项修改为:“(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项修改为:“(四)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三、第十条第一款第六项修改为:“(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第二款修改为:“本法施行前的检察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 
第二款后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检察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四、第十三条修改为:“初任检察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应当从检察官或者其他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五、第十四条第七项修改为:“(七)辞职或者被辞退的。” 
删去第九项。
六、第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任命检察官的,一经发现,做出该项任命的机关应当撤销该项任命;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任命有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的,应当责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撤销该项任命,或者要求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该项任命。” 
七、第十九条第三项修改为:“(三)同一业务部门的检察员、助理检察员”。
八、第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九、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七条,并将第二款修改为:“考核结果作为对检察官奖惩、培训、免职、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 
十、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并将第七项修改为:“(七)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九项修改为:“(九)拖延办案,贻误工作”。
十一、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其中关于“检察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以辞退”的规定修改为:“检察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十二、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七条,修改为:“检察官对人民检察院关于本人的处分、处理不服的,自收到处分、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原处分、处理机关申请复议,并有权向原处分、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诉。
“受理申诉的机关必须按照规定作出处理。
“复议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检察官处分、处理决定的执行。” 
十三、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条,修改为:“对检察官处分或者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对打击报复的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十四、删去第四十九条第三款。
十五、第五十条后增加二条,作为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三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检察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人员编制内员额比例的办法。
“第五十四条 国家对初任检察官、法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修正)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6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职 责
第三章 义务和权利
第四章 检察官的条件
第五章 任 免
第六章 任职回避
第七章 检察官的等级
第八章 考 核
第九章 培 训
第十章 奖 励
第十一章 惩 戒
第十二章 工资保险福利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十四章 退 休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十六章 检察官考评委员会
第十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检察官的素质,加强对检察官的管理,保障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保障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司法公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检察官是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
第三条 检察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二章 职责
第六条 检察官的职责:
  (一)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工作;
(二)代表国家进行公诉;
  (三)对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除履行检察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第三章 义务和权利
第八条 检察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履行职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得徇私枉法;
(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五)保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
(六)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第九条 检察官享有下列权利:
(一)履行检察官职责应当具有的职权和工作条件;
(二)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四)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五)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
(六)参加培训;
(七)提出申诉或者控告;
(八)辞职。
第四章 检察官的条件
第十条 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检察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
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检察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第十一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第五章 任免
第十二条 检察官职务的任免,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免权限和程序办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人民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任免。
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的任免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十三条 初任检察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应当从检察官或者其他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第十四条 检察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提请免除其职务:
(一)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二)调出本检察院的;
(三)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
(四)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五)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
(六)退休的;
(七)辞职或者被辞退的;
(八)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
第十五条 对于不具备本法规定条件或者违反法定程序被选举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批准。
第十六条 对于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任命检察官的,一经发现,做出该项任命的机关应当撤销该项任命;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任命有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的,应当责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撤销该项任命,或者要求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该项任命。
第十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建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第十八条 检察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
第六章 任职回避
第十九条 检察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
(一)同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二)同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员、助理检察员;
(三)同一业务部门的检察员、助理检察员;
(四)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
第二十条 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第七章 检察官的等级
第二十一条 检察官的级别分为十二级。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首席大检察官,二至十二级检察官分为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检察官。
第二十二条 检察官的等级的确定,以检察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第二十三条 检察官的等级编制、评定和晋升办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八章 考核
第二十四条 对检察官的考核,由所在人民检察院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对检察官的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
第二十六条 对检察官的考核内容包括:检察工作实绩,思想品德,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重点考核检察工作实绩。
第二十七条 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
考核结果作为对检察官奖惩、培训、免职、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
第二十八条 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本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议。
第九章 培训
第二十九条 对检察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
检察官的培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三十条 国家检察官院校和其他检察官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培训检察官的任务。
第三十一条 检察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第十章 奖励
第三十二条 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应当给予奖励。
对检察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十三条 检察官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应当给予奖励:
(一)在检察工作中秉公执法,成绩显著的;
(二)提出检察建议或者对检察工作提出改革建议被采纳,效果显著的;
(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使其免受重大损失,事迹突出的;
(四)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五)保护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有显著成绩的;
(六)有其他功绩的。
第三十四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奖励的权限和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章 惩戒
第三十五条 检察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
(二)贪污受贿;
(三)徇私枉法;
(四)刑讯逼供;
(五)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
(六)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检察工作秘密;
(七)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
(九)拖延办案,贻误工作;
(十)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十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十二)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十三)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检察官有本法第三十五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
第三十八条 处分的权限和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章 工资保险福利
第三十九条 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检察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
第四十条 检察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经考核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前晋升工资。
第四十一条 检察官享受国家规定的检察津贴、地区津贴、其他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四十二条 检察官要求辞职,应当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免除其职务。
第四十三条 检察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三)因检察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五)不履行检察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第四十四条 辞退检察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免除其职务。
第十四章 退休
第四十五条 检察官的退休制度,根据检察工作特点,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四十六条 检察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待遇。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四十七条 检察官对人民检察院关于本人的处分、处理不服的,自收到处分、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原处分、处理机关申请复议,并有权向原处分、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诉。
受理申诉的机关必须按照规定作出处理。
复议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检察官处分、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八条 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本法第九条规定的检察官权利的行为,检察官有权提出控告。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干涉检察官依法履行检察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四十九条 检察官提出申诉和控告,应当实事求是。对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五十条 对检察官处分或者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对打击报复的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十六章 检察官考评委员会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设检察官考评委员会。
检察官考评委员会的职责是指导对检察官的培训、考核、评议工作。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十二条 检察官考评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五至九人。
检察官考评委员会主任由本院检察长担任。
第十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检察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人员编制内员额比例的办法。
第五十四条 国家对初任检察官、法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
第五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的书记员的管理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
对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行政人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